綜合新聞
歐秀元副研究員、劉炎博士和雷曉波研究員等在《Nature Communication》在線發表2019新型冠狀病毒入侵機制的最新研究成果
2019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屬于β冠狀病毒屬B亞型冠狀病毒,與SARS-CoV有大約80%同源,在人群中具有極高的傳播力和較高致病性。截至到2020年3月27日,該病毒已經在全球范圍內造成超過50萬人感染,并且感染人數持續上漲,已導致2萬3千人死亡,對全球公共衛生安全造成了極大威脅。冠狀病毒感染宿主是由其S蛋白介導的,其中受體識別、蛋白酶對S蛋白的切割、S蛋白介導的膜融合等過程是冠狀病毒感染的關鍵步驟。這些是決定冠狀病毒感染宿主范圍和組織嗜性的關鍵因素。闡明2019新型冠狀病毒的入侵過程對于當前防控新冠的傳播、篩選藥物靶標及開發安全有效的疫苗都具有重大意義。
錢朝暉課題組、王健偉課題組等構建了新冠病毒S蛋白慢病毒體系,利用該體系及競爭性抑制試驗發現新冠病毒的入侵受體為人血管緊張素轉化酶2(human ACE2)(圖1),并利用不同的抑制劑發現新冠病毒入侵293/hACE2細胞主要通過內吞途徑,宿主蛋白PIKFyve、TCP2和cathepsin L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隨后進一步發現新冠S蛋白能介導依賴于受體結合但不依賴于蛋白酶激活的細胞與細胞融合,這有可能加速了病毒在宿主體內的傳播。最后,利用商業化的SARS-CoV S1兔多抗T62以及SARS及COVID病人恢復后的血清,發現不同病毒血清的交叉保護作用有限(圖2),因而提出感染一種病毒可能對另外一種有可能不一定具有保護作用。這些信息為新冠病毒的藥物和疫苗的研發提供了重要信息。
圖1. 人ACE2是新冠病毒受體
A. SARS病毒和新冠病毒S的慢病毒感染不同穩轉細胞;B. 可溶性ACE2蛋白抑制SARS病毒和新冠病毒S蛋白的慢病毒入侵
圖2. SARS和新冠病人血清對SARS和新冠病毒S的慢病毒中和效應
A. SARS病人血清;B. 新冠病人血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