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新聞
朱園美和于丹葳等在《Journal of Virology》在線發表關于新冠病毒SARS-CoV-2膜融合機制及抑制劑的研究論文
2019年12月以來,由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引起的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在世界范圍內迅速爆發。截至2020年5月6日,全球已有215個國家或地區累計確診3,595,662例,死亡247,652例,已嚴重威脅公共衛生、經濟和社會穩定,亟需開發疫苗和抗病毒藥物。何玉先課題組基于現有的實驗技術平臺,在第一時間開展了新冠病毒膜融合機制及抑制劑的研究課題。該論文首先證實了新冠病毒同SARS-CoV一樣使用ACE2作為細胞受體,并發現其刺突S蛋白具有顯著增強的細胞膜融合活性。同SARS-CoV相比,新冠病毒S蛋白的HR1序列在二級結構上具有更高的螺旋含量和熱穩定性,可以與HR2序列更加有效地相互作用形成六聚體螺旋結構。然后,本研究設計了一種基于脂肽的病毒融合抑制劑(命名為IPB02),它不但對新冠病毒S蛋白介導的細胞-細胞融合和假病毒轉導具有很強的抑制活性,而且還能有效抑制SARS-CoV假病毒的感染。進一步通過一組截短脂肽對IPB02的構效關系進行了深入探討,揭示影響抑制劑靶點結合和抗病毒能力的關鍵氨基酸基序。因此,本研究為理解新冠病毒的感染機制以及針對病毒膜融合途徑開發抗病毒藥物提供了重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