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新聞
遲曉靜博士、劉秀英副主任技師和王聰慧博士等在《Nature Communications》雜志發表新冠病毒納米中和抗體的研究
2019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在全球大流行導致沉重的醫療負擔和嚴重的社會與經濟問題。SARS-CoV-2屬于新發病原體,人類普遍缺乏免疫保護,因此對于疫苗與藥物的快速科技攻關則成為與疾病賽跑、科學防治、拯救生命和增強信心的重要手段。高滴度中和抗體的產生是機體感染后快速清除病毒的重要防御機制。目前新冠肺炎尚無特效藥,研發高效廣譜的新冠病毒中和抗體,將為疾病的治療和預防提供強有力的干預手段。
新冠病毒肺炎疫情流行伊始,楊威課題組即利用超高容量人源化合成納米抗體庫技術平臺,迅速投入到SARS-CoV-2中和抗體的發現與研究中。利用該系統,篩選并發現了多株靶向病毒刺突蛋白受體結合區(RBD)的納米抗體。納米抗體最初來源于駝科動物的重鏈抗體,也被成為單域抗體VHH,其具有分子量小、理化性質穩定、易于組合重構和表達制備靈活等特點,近年來成為抗體藥物研發的一個新的熱點。研究表明,本項目所獲得的人源化納米抗體與新冠病毒RBD的親和力常數(KD)介于亞納摩至低納摩水平,少部分納米抗體可以同時結合新冠病毒與SARS病毒的RBD,大部分納米抗體則是新冠病毒RBD結構特異性的。分別利用假病毒與活病毒兩套系統對納米抗體中和活性的測定結果表明,單體納米抗體對于SARS-CoV-2假病毒與活病毒均展現出較好的中和活性,半數中和劑量EC50值在0.0009-0.5μg/mL之間。深入的表位分析結果顯示,這些納米抗體能夠以競爭或非競爭的方式抑制病毒RBD與受體ACE2之間的結合,這些不同的抗體識別表位為下一步通過組合形式研發廣譜高活性的中和抗體類藥物奠定了基礎。目前,該項目所獲得的抗體已經完成了成果轉化,與相關制藥企業對接繼續推動開展臨床前與臨床研究等工作。
遲曉靜助理研究員為本文第一作者,劉秀英副主任技師和王聰慧助理研究員為并列第一作者,楊威研究員、王健偉研究員和金奇研究員為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本研究工作得到了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與健康科技創新工程等項目(2020-I2M-2-010,2016-I2M-3-020)的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