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新聞
博士研究生修樂山和李雅梅等在《Microbial Biotechnology》雜志發表沙眼衣原體檢測和突變體鑒定方法的論文
沙眼衣原體(Chlamydia trachomatis, CT)是全球最常見的細菌性性傳播病原體,每年的新發病例高達1億3100萬,對公眾健康造成嚴重影響和負擔。準確有效的篩查對于及時診斷和有效治療至關重要。目前,基于核酸擴增方法診斷沙眼衣原體感染在世界范圍內被廣泛接受,然而假陰性結果的持續報告給沙眼衣原體檢測帶來了巨大的挑戰。沙眼衣原體分子檢測出現假陰性結果多歸因于單一靶點的診斷方法由于遺傳多樣性而失效。2019年,芬蘭使用Aptima Combo 2商品化試劑盒進行沙眼衣原體常規檢測時發現陽性樣本漏檢情況,報道了首例沙眼衣原體突變體(nvCT)。隨后瑞典,英國,挪威和丹麥等歐洲國家也報道了該類沙眼衣原體突變體。研究發現出現nvCT是由于其23S rRNA基因上出現C1514T,C1515T 和 G1523A突變,而23S rRNA正是Aptima Combo 2商品化試劑盒單一的靶向區域。因此,及時檢測和監測nvCT對于我們了解nvCT的分布和傳播至關重要。彭俊平課題組開發并評估了一種基于高分辨率熔解曲線分析技術的簡單、快速且經濟高效的檢測方法,用于直接從臨床樣本中檢測沙眼衣原體,同時還能鑒定nvCT的三種突變形式。該方法可在兩小時內獲得檢測結果,每個樣本的檢測成本低于0.5美元,使得該方法能夠用于大規模的樣本篩查,特別適用于資源有限的地區。使用該方法進行沙眼衣原體的檢測和nvCT 的篩查可以減少時間和降低成本,從而有助于更好地了解nvCT在人群中的傳播情況,為后續流行病學監測提供重要的技術支撐。研究受到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與健康科技創新工程的支持(2016-I2M-3-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