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進展
我所吳志強團隊在蝙蝠病毒組進化多樣性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2024年11月14日,我所吳志強研究團隊在《Microbiome》在線發表了題為“Unveiling bat-borne viruses: a comprehensive classification and analysis of virome evolution”的研究論文。
蝙蝠是多種新發傳染性疾病的天然宿主,其攜帶病毒的高度多樣性和頻繁重組特征使得其在不同宿主間的傳播可能性顯著高于其他動物。多種與人類健康密切相關的病毒如亨尼帕病毒、狂犬病毒以及SARS相關的冠狀病毒均被證實與蝙蝠相關,這些病毒由于其跨種傳播的潛力以及與宿主和環境特性的復雜關系,長期以來一直是科學研究的重點。
研究團隊自2010年以來,一直致力于蝙蝠和鼠類等多種疫源動物的病毒組特征及重要病毒的跨種機制研究,前期連續發表在Lancet、Natl Sci Rev、Microbiome、Nat Commun、ISME J、Emerg Infect Dis、J Virol的系列研究成果均從不同角度為冠狀病毒、副黏病毒、沙粒病毒等多種重要病原體的起源進化及其跨宿主傳播特征研究提供了廣泛的基礎數據和深入的理論依據。
該研究對中國多個地區2016年-2021年采集的13,105份蝙蝠樣本進行了重分析,并與全球范圍內的蝙蝠病毒組學數據進行整合比對,在前期已經鑒定到1140余株蝙蝠攜帶冠狀病毒和94株副黏病毒的基礎上,還鑒定到了846種脊椎動物相關病毒,其中包括120種可能的新型病毒。這些新型病毒表現出高度分化的病毒譜系和廣布全球的進化分支(圖),其中一些與已知的人類和牲畜病原體,如痘病毒和瘟病毒,具有密切的跨地域甚至跨大洲的遺傳關系。該研究在重塑全球蝙蝠攜帶的DNA和RNA病毒的進化關系和分類體系基礎上,指出蝙蝠病毒的跨物種傳播在很大程度上由生態和行為因素驅動,而非生物學,并進一步強調了在 “一個健康”框架內優先進行監測和病毒發現的必要性。
圖.宿主-病毒關聯網絡圖
本研究得到了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與健康科技創新工程(CIFMS 2021-I2M-1-038,2022-I2M-CoV-002)、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科技部基礎資源調查專項等項目的資助。我所吳志強研究員為該文的通訊作者,王宇洋助理研究員、博士生許盼盼、韓業林助理研究員為該文的共同第一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