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新聞
胡永峰副研究員等在《Journal of Infection》在線發表肺結核相關腸道微生物組學文章
結核病是歷史上最古老的疾病之一,至今仍是全球范圍一個重大公共健康問題。腸道微生物組在人類健康和疾病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參與機體能量獲取和儲存、物質代謝以及與免疫系統相互作用,最終促進免疫細胞的成熟和免疫功能的正常發育。肺部感染,包括流感病毒性肺炎,可顯著改變小鼠腸道微生物組結構組成。然而,肺結核分枝桿菌感染對腸道微生物組的影響目前還知之甚少。此外,臨床治療結核病,患者需要長期服用異煙肼(INH)、利福平(RIF)、吡嗪酰胺(PZA)和乙胺丁醇(EMB) 一線抗結核藥物。RIF是一種廣譜抗生素,具有抗多種革蘭氏陽性和革蘭氏陰性細菌的效力,因此在治療過程中,患者腸道微生物組可能會有顯著改變。
本研究對潛伏性結核感染者、活動性肺結核病人、處于不同治療期的肺結核病人及治愈結核病患者腸道微生物組進行了一次橫斷面觀察研究,旨在研究肺結核感染及抗結核治療對人體腸道微生物組的影響。結果表明,與健康對照組相比,肺結核分枝桿菌感染導致腸道微生物組α多樣性輕微下降,這些變化主要由擬桿菌屬成員相對豐度降低引起。抗結核治療使腸道微生物組結構迅速發生顯著變化,厚壁菌門梭菌屬的相對豐度明顯降低,而許多擬桿菌屬的成員,包括脆弱擬桿菌,相對豐度較低。治療開始1周后,厚壁菌門Erysipelotrichia科成員OTU8和OTU2972相對豐度顯著增加,而其他成員則相對豐度顯著減少。研究為揭示腸道菌群和結核病之間的潛在聯系提供了有價值的信息。
![](/upload/hp/201809/20180911220345993.png)
Fig.Gut microbiota richness and diversity associated with anti-TB therap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