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美麻花星空免费观看乡村|天美麻花星空高清免费观看完整版|天美麻花星空大全在线观看免费|天美麻花星空MV免费播放|天美传媒有限公司宣传片|特殊的治疗室5

English
中文 English

醫學微生物學基礎│開課啦!

發布日期:2022-10-17 字號:

  2022年9月19日,2020級北京協和醫學院清華預科《醫學微生物學基礎》(Basic Medical Microbiology)課程首次開課。

  作為一門新課程,《醫學微生物學基礎》經歷了課程團隊精細的備課與打磨,終于正式亮相。課程團隊由來自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北京協和醫院、清華大學、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中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等單位在傳染病研究領域有較高造詣、具備豐富教學經驗的高級職稱研究人員組成,以強大陣容共同為2020級協和學子帶來拓展之旅。

  課程將從微生物的自然進化史、發現史、科學研究史入手,講述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基本分類和基本特征,引導學生認識一個多姿多彩的微生物世界;以熟為人知或危害人類健康安全的重大和新發突發傳染病作為重點,講述微生物與人類健康和疾病的關聯與奧秘,展現醫學微生物學對人類健康事業的重要貢獻,促進學生理解人類與微生物億萬年來從無知到相識,從對抗到合作,從毀滅到共生的史詩級故事;突出大健康,全生命期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概念。

  此課程要求的先導課程是無機化學、有機化學、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和遺傳學,后續課程是協和校本部的醫學微生物學或感染免疫學模塊。

 

主講人介紹

  舒躍龍,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病原生物學研究所執行所長(2022年-至今)、亞太流感控制聯盟主席、中華醫學會醫學病毒學分會主任委員。曾任中山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深圳)創始院長(2017-2022年)、中國國家流感中心主任(2004-2017年)、世界衛生組織流感參比與研究合作中心主任(2010-2017年)。

  舒教授的研究興趣集中于流感病毒的分子進化、發病機制、分子檢測、疫苗和抗病毒藥物開發。他領導建立了由408個流感實驗室和554個流感監測哨點醫院組成的中國流感監測網絡。率先揭示H7N9、H10N8和H5N6禽流感病毒可感染人類和致死,并帶領團隊成功研發了H7N9和2009年H1N1甲流病毒診斷試劑。已發表約130篇經同行評審的科學期刊論文,包括《科學》、《自然》、《新英格蘭醫學雜志》、《柳葉刀》等。2014年入選十大“科技創新人物”,2017年度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2022年入選美國微生物科學院成員。

 

  徐建國,醫學微生物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傳染病預防控制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艾滋病和傳染性肝炎等重大傳染病防治”科技重大專項技術副總師,中國疾控中心傳染病預防控制所原所長。

  徐建國及其團隊從事新發、突發、不明原因性傳染病疫情的病原學研究40余年,主持完成多起在我國有較大影響的傳染病疫情或事件的病原學調查,包括1999年蘇皖腸出血大腸桿菌O157:H7暴發、2003年人工飼養果子貍攜帶SARS病毒調查、2005年流腦耐瑟氏菌4821序列群暴發、2010年玉樹地震災后鼠疫防控等。 發現嗜吞噬細胞無形體可人—人傳播和豬鏈球菌多點平行傳播模式,提出行為生態傳染病的學術觀點;致力于野生動物病原體調查,發展了細菌宏分類學技術,發現和命名了十余種新的細菌,發現青藏高原野生動物喜馬拉雅旱獺、禿鷲等在病原體傳播、進化方面的獨特作用。所取得的科研成果,提高了傳染病疫情應急處置的科技水平和控制效果。2019年提出反向病原學。

 

第一章:醫學微生物學緒論

舒躍龍:Introduction to Basic 

Medical Microbiology

  醫學微生物學為什么重要?

  舒教授首先向我們發問,并用現實作答:“我們親眼目睹新冠全球大流行是如何改變了人類歷史進程。”回想生命的起源,地球形成之初、人類尚未在宇宙中出現之時,微生物已經開辟了地球這個家園。“微生物就是地球的主人,”舒教授如是說道,“大至地球環境,小至我們的人體,都離不開這些微生物。”

  研究與人類疾病相關的微生物,就是“醫學微生物學”這門課的學習內容。“我們會學習微生物的感染、致病機制、如何治療、如何防控。醫學微生物學與免疫學、傳染病學也具有很強的相關性,是一門非?;A的醫學課程。” 舒教授用生動的語言、廣博的案例,向我們介紹了人類與微生物的共同發展史、醫學微生物學這門學科的意義所在。

 

  什么是疾???

  人體的任何一種不適都是“疾病”。舒教授形象地將微生物與宿主人體的關系稱作“相愛相殺”,那些“相殺”的微生物就被定義為“病原”。至于病原菌的來源,有一種觀點認為人類的病原都是“動物源性”的,它們或最終與人類共存、或將人類作為唯一宿主、或將人類作為終末宿主、或通過特定載體感染人類。

  病原的生物學特征包括傳播力、致病力和免疫逃逸。傳播力通過“基本再生指數R0”來描述,即理想狀態下一個病人可能感染其他人的數量。致病力通過感染率、患病率、病死率、死亡率等描述。疫苗保護效果降低的情況則反映出病原的變異能力;如今,創造可以“跑贏”病原免疫逃逸的新型疫苗已經成為全球新冠研究的熱點。

  人類發展至今,已知的病原菌有1400多種;但這個數字對于所有可被認識的病原菌,只能說是“滄海之一粟”。歷史上,“科赫法則”被應用于識別病原。如今科技已經進步到宏基因組時代,鑒別病原的方式日漸完善。日新月異的技術、不斷更新的藥物,人類憑借智慧發明出一項一項針對病原菌的武器,如今許多疾病已經銷聲匿跡。然而,就如正在威脅人類健康的新冠病毒、猴痘病毒,人類歷史的發展還會面臨更多病原微生物的挑戰。

  “人類文明史也就是一部人類與傳染病持續不斷的斗爭史,”舒教授如是總結,“我們這門課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學會如何與微生物‘共存’,正如世界衛生組織倡導的‘One health’理念,所謂‘健康大同’。”

健康大同

授課中的舒躍龍教授

 

第二章:細菌學概論

徐建國:Introduction to Bacteriology

  “我們這個世界最初是微生物的。大約30億年前,一個最簡單的生命形式——厭氧菌,出現在地球上。”徐院士從微生物的起源起述,帶我們回望其久遠的發展歷程。

  微生物遠早于人類而存,現仍遍布全球角落。從衣物家具到鍋碗瓢盆,從熱帶雨林到沙漠荒原,都有它們的蹤影。對于微生物的研究,特別是對于細菌的研究,不僅從醫學角度上有著守護人類健康的意義,更能使我們在人類與疾病的的斗爭與發展中一瞥文明與歷史的轍跡。“佛觀一缽水,八萬四千蟲”;這些“看不見的小鄰居”在大部分時間里為人類無知無覺,但它們卻遍布各處,無孔不入,相伴終生,貫穿了人類文明進化的古史。

  近代以來,科學技術的發展使人類得以對細菌有更多了解。從肉眼可見的菌落,到光學顯微鏡下煢煢孑立的單細胞、電鏡下清晰的細胞結構,再到基因圖譜中清晰的DNA基因序列,細菌學研究越來越細致深入。涇渭分明的革蘭氏染色,盔甲般的莢膜,凍土中“越獄”的芽孢,都在我們從簡單到復雜、從猜想到驗證、從觀察到分析、從培養到編輯的科學研究中被一一探明。

  在動物身上,所有與外界相通的器官以及消化道都存在菌群,其中大部分都是未知菌;例如人類腸道1235種細菌中只有461中是已知的,人眼分離到的1731種細菌大部分尚未探明。多種多樣的細菌有著太多未解之謎,它們是益生菌還是病原菌,抑或與我們井水不犯河水?對于細菌與人類共存這一事實無可奈何的同時,人類也在積極探索其在疾病預防和治療、食品加工、生物制藥等領域的巨大潛能。在中國,從魏曦院士開始,科學家們對于細菌在腹瀉、便秘、減肥、免疫調節等方面的功能研究還在不斷進行。

  細菌導致的疾病對于人類社會的危害更值得警惕。人畜共患病使得我們的目光投向了微生物之外、投向廣漠的荒原。在人跡罕至的可可西里,兇悍的致病菌在禿鷲身上,在藏羚羊身上,在旱獺身上,熱烈而危險地生存著。

  “春風楊柳萬千條,六億神州盡舜堯。”與細菌的日常相處之道,在飲開水、勤洗手、吃熟食、帶口罩,拒食野生動物。只有在生活習慣健康和公共衛生體系發達的時代,我們才能最大限度減少細菌給我們帶來的危害,實現其在工業、農業、醫療、健康、食品、環境治理等各行各業巨大潛能的安全合理利用。

  立足微生物特性,思考醫藥學意義,辨別好壞諸菌落,警惕傳染性病魔。徐院士舉重若輕地為我們介紹了細菌世界,從醫學角度呈現了一幅細菌世界的斑斕多彩與紛繁復雜的圖景,讓我們收獲了許多知識和感悟。

授課中的徐建國教授與聽講的同學們

 

  相信在大師們的引領下,同學們會在對醫學微生物學有更深的思考收獲,初步窺見醫學科學的多彩、奇妙與美麗。期待與老師們在未來再相會!

礼泉县| 怀远县| 右玉县| 商城县| 南安市| 泰兴市| 银川市| 泰和县| 田东县| 蚌埠市| 南郑县| 牡丹江市| 平乡县| 泗阳县| 黎川县| 农安县| 珠海市| 汉川市| 江口县| 通许县| 五大连池市| 平邑县| 安陆市| 龙口市| 嘉兴市| 桐乡市| 曲阳县| 那坡县| 堆龙德庆县| 墨脱县| 根河市| 乌什县| 松江区| 慈利县| 阿拉善左旗| 昂仁县| 鄂托克前旗| 滨海县| 安图县| 咸丰县| 栾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