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新聞
我所何玉先教授團隊與醫學實驗動物研究所薛婧團隊發現強效艾滋病治療和預防藥物,揭示病毒潛伏庫和免疫控制機制
2021年12月16日,何玉先教授研究團隊與醫學實驗動物研究所合作在《Cell》雜志上發表研究論文“Efficient treatment and pre-exposure prophylaxis in rhesus macaques by an HIV fusion-inhibitory lipopeptide”。 高效抗逆轉錄病毒療法(雞尾酒方案)能夠有效地抑制HIV復制,將病毒載量降至血液中檢測不到的水平,但由于病毒潛伏庫的存在,停藥后HIV會迅速反彈。同時長期服藥患者面臨藥物毒性和耐藥等問題。因此,研究新的艾滋病治療和預防方法是當前重大科學問題,也是研究的難點,而探明病毒潛伏庫特征和阻斷策略則是關鍵所在。實現“停藥后穩定的病毒控制”,即功能性治愈,是現階段艾滋病防治領域的理想目標。以“阿根廷病人”為代表的治療后控制的一些病例(posttreatment controllers, PTC),他們可以在長期的抗病毒治療停藥后,較長時間的維持穩定的HIV控制狀態。PTC病例提示科學界需要深入探討能夠實現“穩定病毒控制”背后的病毒潛伏庫和免疫調節機制。 該研究設計了具有極高抗HIV活性且長效的脂肽病毒融合抑制劑,通過恒河猴模型研究發現,低劑量單藥治療能夠有效抑制SHIV(一種HIV和SIV嵌合病毒)病毒復制,且維持長期有效的治療效果。更有意義的是,研究團隊發現部分恒河猴停藥后能實現病毒穩定控制。研究發現,病毒穩定控制的猴體病毒DNA以低水平隱藏于深部淋巴結,具有更少的活病毒產生和PD-1+中心記憶CD4+ T細胞;與之相反,停藥后病毒反彈的猴體內病毒DNA以較高水平聚集在淺表淋巴結。研究還證明了CD8+ T細胞對停藥后病毒控制結局起到了關鍵作用。新型抑制劑在恒河猴預防給藥可有效阻斷SHIV和SIV(猴免疫缺陷病毒)經過直腸、陰道或靜脈途徑的感染,因此可作為暴露前預防(PrEP)的新策略。這些研究結果為艾滋病的防治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和策略。 自然雜志《Nature》對此成果作為研究亮點(Research Highlights)進行了標題為“A fatty molecule shows promise for staving off HIV”的報道,對研究發現給與高度評價?!吨袊茖W報》以“抗‘艾’新藥有望打破終身服藥‘魔咒’”為題,頭版報道了該項研究成果。
該研究得到了國家科技重大專項(2018ZX10301103 、2017ZX10304402-001-010)、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與健康科技創新工程(2017-I2M-1-014 和 2021-I2M-1-037)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81971944 和 81630061)等項目的資助。薛婧研究員、種輝輝研究員、朱園美主管技師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我所何玉先教授和醫學實驗動物研究所薛婧研究員為共同通訊作者。